探月社区成员请进

探月项目

每一个项目都像一段探险旅程,我们像侦探一样,不断追问,在好奇和勇气中,尝试解决每个难题。

每年,小初部在各学科的教学中会设计各式各样的跨学科项目,涉及生命教育、可持续发展、视觉艺术、人工智能等方面,学习者们在农田中、在教室里、在户外空间探索这个世界,发现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并尝试回答或解决这些问题。

融合单元课程生命教育小学

从农场到餐桌

涉及学科:科学、社会科学、语言 项目主题关键词:好奇、健康饮食、植物生长、地区与美食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美食文化更是独具魅力。中国美食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还承载着我们的历史、习俗和智慧。 我们有春节的饺子,寓意着团圆和财富;端午节的粽子,纪念着爱国诗人屈原;中秋节的月饼,象征着美满和团圆。这些美食不仅美味,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 学习者们要在探月社区开设一条“美食一条街”,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们都能尝到我们中国的传统美食,感受到独特的文化魅力。同时,也要推广健康饮食的理念,让大家吃得美味,吃得健康。 在这个项目中,学习者可以: 一起了解健康饮食的概念,学习身体消化系统与饮食之间的关系。 一起了解中国主要城市的特色美食,学习了解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尝试制作中国传统的点心和干果。 一起探索食物之美,了解中国传统店铺文化,创立自己的特色店铺。
STEAM技术与创新生命教育小学

鸡菜共生系统的探索 - 从生命到生态的学习之旅

涉及学科:生物学,生态学,工程学 项目主题关键词:生命周期,生态循环,工程设计,可持续发展 本项目以鸡的生命周期为主线,结合生态循环和工程设计理念,打造一个鸡菜共生系统,以实现可持续农业实践。学习者将探索鸡的孵化、生长、饲养及其与植物共生的全过程,并通过工程设计和科学实验不断优化系统。项目涵盖鸡蛋孵化及小鸡成长阶段,鸡舍的建设和管理,微生物技术在鸡粪处理中的应用,以及生态共生系统的持续优化。学习者将通过动手实践、团队合作和科学探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理解生态循环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
STEAM技术与创新生命教育小学

忆界-建造我的家庭数字生命体

涉及学科:计算机科学、伦理学、语文、设计学 项目主题关键词:数字遗产保护、AI与人性边界、记忆数据化、跨时空对话 在“忆界”项目中,四年级的学习者将探索人工智能在家庭记忆传承中的应用。作为数字记忆的创造者,学习者们将收集、整理亲人的声音、影像、手写文字等资料,并利用AI技术生成家庭数字生命体。学习者将经历从记忆收集、数据整理、AI合成、伦理评估到最终存储和展示的完整流程,理解AI技术的潜力与挑战,并探讨伦理与隐私保护问题。最终,每位学习者将完成一个个性化的“数字生命胶囊”,存储他们的家庭记忆。
融合单元课程生命教育小学

大笑项目

涉及学科:科学、社会情感学习、英语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表演艺术、视觉艺术 项目主题关键词:同理、快乐、表演 “笑声项目”让孩子们能够回归孩子本真。学生们在探索让自己发笑的原因时,发掘他们与生俱来的快乐。他们学习到笑声的益处及其在社交中的影响。他们与专家交流,学习如何逗人发笑,然后通过制作一个“百宝箱”来运用所学知识,这个“百宝箱”包括笑话、一个木偶、一本有趣的书以及关于他们生活中有趣时刻的个人故事。学生们在“老年护理中心”展示他们的知识和技能,用他们的“百宝箱”为那里的居民带来欢乐和笑声。
中国语言艺术生命教育初中

“如玉人生”图书编辑部

人生如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我们在人生路途中追索自我的价值,生命的意义,我们亦可通过他人的经历汲取成长的养料。传记作为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是一种介绍人物生平经历和成就的文学体裁,它是对人物形象的深入描写,考察人物的思想、行为、性格、生活背景等方方面面,揭示人物的思想、文化、时代背景等,是一种对人类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的记录和反映。学习者透过对传记文学的学习和写作实践,感知不同人生的时代际遇,从而培养共情能力。 G8年级的学习者们将变身“如玉人生”图书编辑部的一员,为身边的“她、他和他们”出版一本传记文学书籍。他们在团队中进行分工,成为作者、记者、编辑、设计师、插画师等角色,为身边的“小人物”们撰写人物小传,在书写的过程中,找到时代印记下的人物轨迹。
体验式学习项目教育初中

如何享受学习

涉及学科:跨学科项目 项目主题关键词:沟通与合作、创意表达、社会意识与社区参与、同理心 本项目以设计思维工作坊为着力点,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学习方式和环境的调研,设计解决实际学习问题的原型并测试后进行迭代,最终实现学生通过自己努力“享受学习”的目的。 项目分为校内工作坊和校外实践考察两个部分,校内工作坊以设计思维为主线,校外实践考察以贵州黔东南州雷山县郎德小学作为实践地点,孩子们与大山里的同年级学习者们开展了深入的互动和交流活动,通过切身体验去观察和思考大山里学习者们的学习状态和环境与自身的不同,进一步了理解设计思维中的用户需求及同理心。